39歲港男膽固醇嚴重超標險致栓塞 一個月靠五招逆轉血脂

不靠藥物,可以在短短一個月內把膽固醇降回標準?台灣心臟內科醫生陳冠任在節目《小宇宙大爆發》中分享一宗個案,引起廣泛關注。他提到,一名39歲男子於例行血液檢查中發現血脂嚴重超標:總膽固醇高達272 mg/dL(三倍於理想值)、三酸甘油脂205 mg/dL、低密度脂蛋白膽固醇(即「壞膽固醇」)達187 mg/dL,已屬高風險水平。醫生警告,如不及時控制,恐導致血管堵塞或引發心臟病。
陳醫生當時並未立即處方藥物,而是給予病人一個月的「非藥物改善期」,要求他透過調整飲食、作息及運動習慣嘗試自行降脂。「我給他一個月時間,如果膽固醇和三酸甘油脂還是降不下來,就必須開始用藥,」陳醫生在節目中指出。
結果出乎意料——一個月後覆檢,病人的血脂指標全面改善。總膽固醇降至161 mg/dL、三酸甘油脂降至55 mg/dL、「壞膽固醇」更回落至90 mg/dL,完全回復正常範圍。醫生形容這是「生活方式干預的最佳示範」,顯示持之以恆的健康行為在某些情況下能媲美藥物療效。
膽固醇超標會帶來什麼問題?
膽固醇是血液裡的一種脂肪,少量對身體有用,但太多會像油垢黏在血管內壁,令血流不順。當「壞膽固醇」太高、「好膽固醇」太少,油垢會越積越厚;一旦破裂,血液會在那處結塊形成「血栓」,把血管塞住。塞在心臟血管可能引致心臟病,塞在腦血管就可能中風。
一個月內逆轉血脂的「五大關鍵行動」
該名男子能在短時間內成功改善血脂,與其高度自律的生活改革密切相關。根據節目,他嚴格遵守以下五項行動:
1)每日堅持運動30至60分鐘:包括慢跑、打乒乓球及快走等中等強度運動,以促進脂肪代謝及增強心肺功能
2)全面戒除紅肉,改吃魚類蛋白質:避免牛、豬等高飽和脂肪肉類,改以魚肉為主食,並常喝以魚及洋蔥熬製的湯,有助降低膽固醇
3)多吃「護血管」食物:每日攝取洋蔥、黑木耳、西蘭花、番茄等高纖、抗氧化食材,提升血管彈性並減少壞膽固醇積聚
4)嚴控進食時間與份量:早餐與午餐僅吃至七分飽,晚餐則大幅減少甚至不進食,避免夜間脂肪代謝負擔
5)選用健康植物油烹調:改用橄欖油、芥花籽油及苦茶油,杜絕豬油、牛油及椰子油等高飽和脂肪來源。
陳醫生補充,這名男子同時戒掉含糖飲品、甜點及宵夜,並提早就寢、保持固定作息,整體代謝效率亦因此提升。「當身體代謝改善,肝臟自然能更有效分解脂肪與膽固醇,」他解釋。
醫生建議四類有助降脂食物
根據陳冠任醫生建議,若想穩定控制血脂水平,以下四大類食物應納入日常飲食:
1)白肉類:魚肉及去皮雞肉為優質蛋白質來源,低脂肪且含豐富Omega-3脂肪酸。
2)高纖蔬菜:特別是十字花科蔬菜(如西蘭花、椰菜花),有助促進膽固醇代謝。
3)抗氧化蔬果:番茄、洋蔥及深色蔬菜能中和自由基、保護血管內膜。
4)植物性健康油脂:橄欖油、芥花籽油、苦茶油等能取代動物油,減少壞膽固醇累積。
專家提醒:非人人適用,持續執行最關鍵
醫生強調,並非所有患者都能在一個月內達到相同效果。該名男子沒有慢性病、代謝功能正常且極具自律,是成功關鍵因素之一。「不少人嘗試幾天就放棄,真正的挑戰是能否長期維持這些習慣,」陳醫生提醒。
他建議,香港市民若發現膽固醇偏高,應先諮詢醫生,配合血液檢查與飲食指導,並避免依賴速效或偏方。「藥物是必要時的輔助,但良好生活習慣才是根本,」他說。
近年本港高膽固醇及「三高」問題日趨年輕化,專家呼籲市民定期檢查血脂水平,及早介入管理。醫生指出:「改善從今天開始永遠不晚,只要肯改變,身體恢復力往往比想像中強。」



